金沙8888js登录入口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2264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A类
穗教案〔2025〕305号
徐广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AI技术与教育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52264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海珠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科协等会办单位认真办理,与您于6月13日进行电话联系。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现状与不足,提出了设立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举办交流活动、推动产业发展等具体建议。我们认为该分析和建议很有指导意义,我们将根据建议,进一步深化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提升全市师生人工智能素养。
一、落实建议内容的工作情况
(一)关于设立和建设海珠区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议
一是顶层设计,制定支持海珠区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实施方案。我市已推动出台《广州市支持海珠区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实施方案》。从建设算法产业高地、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等八个方面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向示范区集聚,推动大模型在工业、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高价值应用场景先试先行。市工信局指导海珠区高质量举办第三届琶洲算法大赛、大模型发展推进会等三场大模型生态交流大会,推动大模型人才集聚和项目加速落地。
二是政策引领,出台实施细则。海珠区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领域优势,深入推进海珠教育数字化现代化转型。2024年6月,海珠区出台了广州唯一的市区联动大模型政策《广州市海珠区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实施细则》,从模型备案、模型训练优化等多方面给予大模型企业补贴支持,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赋能,推动AI技术与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政企联动,制定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7月,海珠区教育局与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计划定期组织和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讨和技术交流,联合探究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创新应用示范路径。
(二)关于加强教育融合AI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的建议
一是升级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全面开通IPV6路由,完成IPV6地址规划及信息系统IPV6访问支持。广州市已构建教育科研网3.0新生态,教育科研网互联网出口带宽达60G,光纤总长度近40000公里,接入单位总数超过1600家,教育教学数字资源超过160T,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教育城域网。截至2024年12月,广州市教育科研网接入单位管理服务项目已覆盖1196所学校,有效化解教科网联通管理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完成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升级,该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库、在线学习工具、教育数据分析等功能,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现有电子期刊及各类数字教育资源总存储量各约100T。
二是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我局通过实施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十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创新应用研训活动,认定了19名专家教师,150名骨干教师,19个专家教师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合作,统筹开设通识类、应用类、研究类等进阶式人工智能师训课程,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三)关于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是推动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2018年,广州启动编写地方人工智能教材。2019年,广州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出台制定《广州市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实施方案》,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重点工程。2021年9月,广州市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2022年9月起,广州编制的全国首套经省级教材审定部门审定通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已在全市中小学校落地使用。2023年,推动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入选广州市民生实事项目。截至2024年,全市1519所学校全面铺开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广州构建起覆盖201万学子的人工智能教育网络,统筹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落地见效。
二是加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2025年4月,我局印发《关于深化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下称《若干措施》),提出要聚焦课堂教学、发展评价、教研科研、教育治理、家校社共育等领域,汇聚适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等多场景应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教育智能体,利用AI学伴、AI教研助手、数字虚拟人等智能体,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双师课堂、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打造100个助教、助学、助育、助研、助评、助管的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全流程精准化、数智化。
三是举办各类人工智能科技赛事。强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举办穗港澳台青少年科技体育模型夏令营暨海陆空模型铁人三项邀请赛活动,每年吸引四地800余师生参与,200多篇科学教育论文课例参评。市科协举办广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2024年竞赛产生一等奖队伍19支,二等奖队伍42支,三等奖队伍59支,并有45支优秀队伍获选参加省赛。在第二十四届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广州共有45支队伍获得省级奖项其中一等奖12支队伍、二等奖14支队伍、三等奖19支队伍。
(四)关于深化社会协同育人的建议
一是强化政产学研多方联动机制。我局在《若干措施》第四条十二点提出,要加强协同创新,探索“政府搭平台,学校提需求,企业出技术,高校作指导”的多方合作模式,建立需求场景清单,共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同时,建立会商制度,定期就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和难点开展常态化会商与攻关。日前,我局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订人工智能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从工具应用、资源开发、教师培训、学生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11区学校与广州市人工智能企业结对,深化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落地。
二是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成果推广活动。2021年10月-11月,我市举办广州市第一届智慧教育成果展,全市共展示38项智慧教育成果,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参与直播展示学校62所,线下参与人数接近2万人。2023年3月-4月,我市举办广州市第二届智慧教育成果展,参展学校覆盖大中小学,横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展示84项智慧教育成果,与市工信局联合举办教育信息化应用场景对接活动,53家广州市教育信息化企业展示11类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合力打造产教融合创新的教育数字化生态体系。2025年5月15日,我市举办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推广活动,总结展示我市教育数字化成果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广州市及各区、校教育数字化成果在展区调研环节集中亮相,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受到了众多学生、参会人员广泛关注。
(五)关于推动基于AI教育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建议
一是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面向全市中职学校开设人工智能教育通识课程,通过案例展示AI在医疗、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职业关联感,构建“认知—技能—实战”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基地,职业院校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低代码、AI大模型等培训课程,形成“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闭环。形成既满足产业需求,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职教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二是推动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市政数局筹备召开广州政务大模型平台发布会,整合头部企业算法、高校科研、行业场景优势,形成人工智能“需求清单、能力清单、成果清单”三清单,并持续更新标杆案例,促进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等机构深度协作,合力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市工信局今年3月发布了《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入库工作的通知》,针对制造、生命健康、教育、自动驾驶、交通、出海服务、能源等行业,突出人工智能应用赋能行业中心服务用户、协同创新、示范推广、产品展示、行业交流等产业支撑功能,征集开放、优质、专业的具有行业共性的应用赋能中心,方便社会各界到访交流。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部、省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工作部署,组织落实好《若干措施》的系列工作举措,推进我市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
一是优化人工智能教育资源供给。利用大模型升级广州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个性化学习资源精准推荐,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优化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内容和形式,建立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库,分类整理和存储资源,优化资源更新机制,定期监测资源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及时更新或淘汰过期资源。
二是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体系。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智能环境,每区至少有1-2所学校建设升级版、拓展版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双师课堂、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AI驱动的智能课堂场景和教学模式。持续开展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优势,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主题的夏(冬)令营。开展市级学生人工智能竞赛和活动,选拔学生参加省、国家、国际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以赛促学,挖掘具有潜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三是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多方联动和协同机制。设立30个市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向中小学校开放,促成100对广州市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结伴。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金沙8888js登录入口
2025年6月30日
(联系人:戎毅翀,联系电话:22083720)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科协,市海珠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