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沙(8888-js认证)登录入口-Official website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教育要闻

把水池变课题、让建筑讲故事,粤港澳中学生态文明教育这样玩!

  • 发布时间:2025-10-21 16:14:07
  • 来源: 南方+客户端、广州协和学校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10月14日,“2025年粤港澳同一堂课·生态文明教育(中学)”交流研讨活动在广州协和学校举行。此次活动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是继9月28日在横琴举办的“粤港澳同一堂课·生态文明教育(小学)”系列活动之后的第二场。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百余名教师围绕中学阶段如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交流研讨,其中多名教师分享了生态文明教育以情景为导向、融入跨学科思维的经验。

  “生态文明教育首先是教育,教育是引领人的认知、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艺术。所以当下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引领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更应该让其把生态文明的责任观内化于心,去创造社会价值。”在主题沙龙环节,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科研处副主任沈甜甜表达了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

  她认为,小学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贴近生活,对学生进行启蒙,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生态文明教育应更注重为其创设真实情境与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批判性思考。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华发容闳高级中学生物教师郭瑞鹏去年走上教学岗位,他以一名新生代教师的角度分享了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他表示,好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具备“在地性”“创新性”和“批判性”。

  生态文明教育要依托本地的生态资源开发相应课程,从而引导学生以一名居住者的身份进行思考,提升其积极性和参与度,而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则体现在跨学科思维,不仅需要生物、地理这几门学科的参与,还可能涉及化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同时,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多相关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并非为学生铺设轨道,而是搭建舞台,让其尽可能地挥洒自己的才华”。

  现场,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学校分享了其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经验。广州协和学校校长卢邦柱介绍,该校于2003年提出“构建协和教育生态文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并长期坚持体验式教育。

  他举例,“趣园”是学校一个三面被教学楼围绕的小园林,园中有一个人工水池,一直以来都有着清洁成本高的困扰,但学校并未将水池维护简单外包,而是将其转化为一个开放的学生项目。

  在学校教师的带领和校友园林公司的水电工程师的指导下,自2006年以来,学生们对水池进行了三次修复,重建了水池过滤的生态系统并发明实用的维护方式。“通过真实任务驱动的亲身实践,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现实项目,最终将生态意识内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卢邦柱说。

  香港中华基督教会协和书院校长吕浩荣介绍了学校通过搭建微型艺术学习馆,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经验。

  微型艺术学习馆是香港中华基督教会协和书院搭建并交由学生运营的一个常设艺术展,展览厅放置有各类特色传统建筑的微型模型,这些微型艺术品将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这个建筑会设计成这样?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吕浩荣表示,学生在看到不同建筑模型时会提出各种问题,教师们则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跨学科的专题研习,有条件的情况下,师生们还会去到真实的建筑环境考察调研。

  研习结束后,学生们需要将获得的结论带回展厅,并向参观展厅的嘉宾分享。分享主要聚焦传统建筑所在地可能面临的困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等。“学生在此过程中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构建新的知识与观点,并最终迁移到日常学习及生活中。”吕浩荣说。

  澳门岭南中学谭绮奇老师分享了学校通过“生态瓶制作”等实践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多学科教学的做法。该校高一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设计并维护生态瓶。学生们观察其中的生物互动,撰写报告并展示成果,在实践过程中理解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

  此外,该校还通过地球水循环模型设计、物理与环保主题报告等活动,将生态文明意识渗透至校园日常。“生态文明教育不应局限于生物课,而应跨越物理、化学甚至语文、英语等多个学科。”谭绮奇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sogou